当前位置: 首页 >流动站与合作导师>流动站点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一、概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江西财经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本学科依托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近年来共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青年、后期资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覆盖;完成省部级项目33项;出版专著24部;发表CSSCI级以上论文183篇,其中有重要影响的论文158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目前,拥有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学术成果。200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获评江西省重点学科。201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江西省重点一级学科。2012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正式发文,批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根据国家、江西区域发展要求,发挥红色优势,彰显财经特色,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为依托形成教研团队,共有教研人员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团队中博导3人,8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团队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当代运用研究领域,发挥江西财经大学在经济领域的优势,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在《资本论》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了“《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历史作用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形式问题再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马克思的劳动本质属性思想》《重思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问》《<资本论>与条目体——兼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规范》《<资本论>的基本方法与主题——关于“终篇”逻辑地位与陈俊明教授再商榷》《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等有重要影响的论文40余篇。论文《重温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入选中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团队承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于2017年入选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该研究方向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为依托形成14名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包括教授6,其中博导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12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团队围绕革命根据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领域,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发挥江西红色优势,在根据地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对所有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题研究,并得到全部鉴定专家“优秀”评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传播理论研究”,从传播学角度阐释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属该领域的重要突破。近五年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现状与文献特点分析》《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研究》《<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人民主体: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核心理念》等有重要影响的论文30余篇。论文《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现状与文献特点分析》被《新华文摘》转载。此外,团队承担的本科生公共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于2018年成为江西省首批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线下课程。

3、思想政治教育。该研究方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为依托形成11名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包括教授4,其中博导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9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团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领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国际合作基金项目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技术革命的哲学问题研究”,在国内首次从哲学角度对大数据技术革命进行系统分析,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大数据: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新工具》《大数据技术异化的伦理治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等有重要影响的论文近50篇。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该研究方向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为依托形成9名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包括教授5,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8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围绕中国近现代经济改革、文化传承研究领域,探索中国近现代经济变革与文化传承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在中国近现代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社科研究项目10项,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期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论文近50篇,其中,论文《清末民初寻乌贫农生产生活状况再认识》《强制性制度供给与诱致性市场创新互动》被《新华文摘》转载。团队成员吴通福教授开设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修己安人话“四书”》,于2015年入选教育部第七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团队成员共同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于201120142017年分别入选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合作导师简介

  温锐,男,博士,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西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和多项省部课题,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成果与观点多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国内外刊物转载与文摘,获得省级社科优秀论著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七项。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现代中国研究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和“三农”问题研究。

  陈始发,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拥有全国思政课有影响力十大标兵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包括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在《中共党史研究》《新华文摘》《求是》《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兼任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高校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黄欣荣,男,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2项、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和江西省课题各1项;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30余篇,被引用2600余次。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基础科学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系统科学学报》等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哲学,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

  张定鑫,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导组硕导组组长。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人学会、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耀德,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博管办主任,出版专著和译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程学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

  杨友孙,男,博士(后),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国际问题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曾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波兰、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过多次访学及调研。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民族问题,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